随着时代发展,很多艺术类的学生都会考虑去国外深造下,民国时期的艺术留学生 成为很多学生的一种选择,小编下面就介绍下民国时代的留学潮:动荡时代的逐梦青春,民国时期的20位传奇女子 个个都是风韵佳人,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你怎么看???,疑问,为您艺术保驾护航,下文会为您详细介绍下!
1.民国时代的留学潮:动荡时代的逐梦青春今天的*人,仍然热衷留学,大大小小的留学尤其是低龄留学愈加明显。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民国,留学潮真可谓“高潮迭起”,留日、留美、留法、留苏……当年的留学生里出了不少像蔡元培、鲁迅、胡适、钱三强、林风眠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当年一部留学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国政治史,还有半部,是平民求救国、求前途的艰难打拼。倾家荡产的自费留学 1920年代,留学已经成为社会热潮,留学生总人数中一直以自费生为多。到1924 年教育部颁布《管理自费留学生规程》和《发给留学证书规程》后,自费生才日渐减少。汲汲出洋的年轻人,一般在20岁上下,最多廿四五岁,多数从未持家,人生经验不足,易于冲动。他们听了种种说词,看见留学回来的光彩,有时不顾一切地要求出国。 一个20岁青年本来是陪考上公费的同学去订船票,凑巧“所定的船舱中还空着一个舱位,定洋只需50元,同学和教授们并不清楚我的经济状况,见我日常那种恍惚神情,又鉴于德国马克日落,都劝我何不自备资斧早日出去,经不得这些人的怂恿,未免为之心动”。于是他不加思索订下船票,然后要求两个姐姐资助。 青年的大姐夫是政治名流黄郛,二姐夫是北京*(分数线,专业设置)教授陶孟和。他的大姐读了信,足足有一夜未睡,夫妇均不赞成他此时出去,但两个姐姐商量好久终于让步,“决定趁此时有伴,还是让我去罢,希望此去能上进读书,懂得做人道理,将来也好上报*,下光门第云云。又说 二姐也不赞成弟此时出去,但如不得不如此决定,则甚愿分担一部分费用,惟弟应知二姐丈在北大教书,薪水时时积欠,加以新置小三条胡同房屋,债务未清,姐殊不忍使其为难姐丈,也说如此不懂事理,出洋回来,亦属徒然,但均因姐溺爱过甚,故如此决定。 我读罢此信,惭感交并,泪如雨下”,当日便去把船票退掉。 23岁的巴金也是这类不懂事理的青年,他极不喜欢他的传统大家庭,朋友劝他留学。“去法国的念头不断地折磨我,我考虑了一两个月,终于写信回家,向大哥提出要求,要他给我一笔钱作路费和在法国短期的生活费。”当时巴金那一房人正走着下坡路,入不敷出,家里人又不能改变生活方式,当家的大哥为了家累正在绝望挣扎,希望两个弟弟早日读完书,回家帮忙。大哥的答复是可以想象到的:“家中并不宽裕,筹款困难,借债利息太高,等等,等等。他的话我听不进去,我继续写信要求。……(大哥)劝我推迟赴法行期两三年。我当时很固执,不肯让步。……(三哥)要我体谅大哥的处境和苦衷。我坚持要走。”日夜热望于社会改革的情绪,令巴金固执于留学,到了难以劝说的地步。大哥拗不过,终于汇来了钱,让他去法国。名门望族留学生 历史洋博士蒋廷黻回国不久,在北京一个晚饭聚会上,*次见识世家子弟的气派。“早到的人坐下来吃茶、嗑瓜子,谈论各种题材,包括天气、满洲溜冰方法以及元代的北京城。我根据西方观念衡量,真不晓得为什么他们一直不开饭。后来,一个年纪相当大、貌似小商人的人走进来。他头不梳,穿一件黑色缎马褂,上面沾满尘土和油垢,黑色棉袄外面罩一件蓝色大衫,下摆拖到地下足有一寸多长。我很不屑他的外貌和举止。他抵达不久,开饭了。我因为很饿,尽量吃东西不暇他顾。几道菜过后,我突然发觉那个小商人正讲古罗马城的纪念门。他指出希腊的纪念门和罗马的有什么不同。接着,他又突然把话题转到明陵上,然后又谈到西安。后来,谈话内容转到音乐,小商人认为*的歌剧院是米兰的斯卡拉(La Scala)歌剧院。后来,他又告诉我们孔庙的乐器如何演奏,何以*音乐单调而忧伤。无疑地他是一位古迹、名胜、音乐、戏剧……的名家。事后我问主人他是谁?主人告诉我他就是清代名臣曾国藩的孙子。” 洋博士蒋廷黻有点不满北京这些贵冑如此收藏其财富和才学,“要和对方聊上几个小时,才会发现他是某一方面的行家。” 筹划建立*国*的吴宓,本身不是世家子弟,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却与不少世家子弟交往,既与俞大维、陈寅恪、梅光迪、汤用彤论交,还跟大家庭出身、娶曾国藩孙女为妻的尹寰枢同住,见识过世家留学生的豪气。 文人气质的陈寅恪,虽然不富有,也有豪举。他的豪举首先表现于买书,主张大购、多购、全购。他研究*史,买了剑桥所出全套20 多册的历史书,又劝吴宓买《莎士比亚全集》的注释汇编本。吴宓回国后一次也用不上,没地方放,搬运又费钱,于是以贱价出售了。 陈寅恪的豪举第二表现于宴会。陈寅恪到波士顿后受到很多友人宴请,于是在波士顿东方楼一次汇总还席,酒宴丰盛,所费不赀。吴宓初次到东方楼,见房屋宽大宏敞,布置精洁,器皿都是银器或景德镇上等瓷器,虽然在美国,酒肴完全是北京、上海*大酒馆的规模,鲍参翅肚全备,各地名酒及特产食物如烤鸭、火腿亦有储存。 世家子弟的学识深度也令吴宓敬服,所以后来他才有推荐没有学位的陈寅恪做*研究院导师之举。另一世家子弟俞大维,到哈佛研究院不到两个月,已尽通当时哲学*颖趋时的数理逻辑学;又在哈佛找出*学生不认识的*印度哲学和梵文教授,向他问学;还能为吴宓简明扼要地讲欧洲哲学史纲要。这些能耐恐怕不能只归因于聪明过人。听闻抗战留学也归来 抗日战争八年间,大概是近代*生活最艰难的日子,一方面战争时间长,另一方面沦陷的地方多。烽火连天之下,回国难望有好的读书或生活条件,还要面对炮火威胁,性命难保。这个时候,富有人家会给大笔钱叫儿女去留学,好避过战争。许多留学生却是一闻战争打响,立即收拾行装回*。 他们有的从敌国日本回来、从动荡的欧洲大陆回来,也有的从相对少威胁的英国、远离战争的美国回来。 既然中日开战,留日学生大规模回国很能理解,尤其在1938 年初驻日大使也要撤回*的时候,留学生再不走的话,不当汉奸就要当俘虏。 从欧洲回来的人,除了共赴国难的情绪之外,在欧战阴霾逼近时,还多了一重经济和旅途安全的考虑。一旦战争爆发,航行极不安全,邮船都有触雷沉没的危险。从日本回国虽然也有危险,但毕竟航程较短,而从欧洲回国,费时长,风险也大得多,开战后恐怕就没法上路了。私费学生斧资有限,更怕流落他乡,所以不仅留德的学生回国,留英、法的学生也纷纷回国。 何况留学的人多是青壮男子,有些身为长男,见父母在战区生活艰难,也得回家尽孝。1930 年代出国的留学生年纪比较成熟,不少已成家立室,有妻有儿,思乡情绪更浓。在美国时想*、想亲友的李抱忱,“七七事变”爆发时正横贯美国大陆赶着回国,到了西岸才知道事变的消息,大为震惊。他乘船回到上海时,北京已经不通电报和火车,只能冒险坐英国的船北上,船在途中被炸,幸好没有伤人。回到家,妻女见到他仿佛从天而降。幼女见到爸爸很亲热,但是没理解久未见面的爸爸也是一家人,临睡觉时指着爸爸小声对母亲说:“妈妈,怎么他还不走啊?” 试想充满家国之思的留学生,怎舍得留在安逸的异邦,让父母妻儿面对战火? 这种匹夫有责的念头在共赴国难的回国学生中清晰可见,在离国避难的留学生里,亦可能隐蔽存在。备受父母怜爱的幺子黎锦扬听从长兄的安排,在抗战最艰难的1943年出国。他的大哥是北京师范*(分数线,专业设置)文*院长黎锦熙,与*中人有来往,既能够不经考试就让弟弟拿到留学资格,又能够在恶性通胀肆虐时用官价换外汇,在美国又因为认识赵元任,令弟弟得到奖学金。 *联大毕业的小弟黎锦扬回忆说,当日在重庆与阔别有年的大哥简短会面,大哥连寒暄也没有,*件事就说*希望所有*毕业生尽快离开*。这真是*的态度抑或是他的说辞,无从得知。而当他帮弟弟以官价换到美金时,他心情沉重地叫幺弟 “赶紧出国,免得在这里被打死”。 长兄当父,保护幺弟免致死于战祸,流露了这个长兄的真情。 这个弟弟在美国生活得十分安全,上课之余,也跟朋友上夜总会找女孩跳舞。凭黎锦扬出国的条件以及在国外的生活,谁都可以将他视为有后台、走后门出国的小衙内。可就在日本投降、二战结束的那天,他与*朋友庆祝,大吃一顿,喝得半醉,独个儿回到小屋时:“在日历的1945 年8 月14日那*上画了一个红色的大圆圈。8 年的战争造成数百万人丧生,给人类带来难以形容的苦难。我的心潮澎湃,热泪滚滚。我是个幸运儿,还活着,而且生活得很好。泪水是我对那些受难者及失去生命的人的感激,也是为我对抗战事业无所贡献的自责。我睁大眼睛向日历上这*行了个礼。”(新浪网)
2.民国时期的20位传奇女子 个个都是风韵佳人郭婉莹(1909~1998 ),女,又名戴西,上海永安百货的四小姐。娇柔的眼神、光滑的额头、粉嫩的脸颊、白藕般的手臂,再配上精致的白色蕾丝裙子、软底的小白鞋,宛如一个纯洁的小天使,这些词语是用来形容郭婉莹小时侯的样子。她在澳大利亚度过了快乐而又温馨的童年生活。黄柳霜,1905年出生于洛杉矶,是*位美籍华人好莱坞影星。在影片《红灯照》中首次登上银幕,其后在《羞耻》、《海上灾祸》、《雷鸣的黎明》等片中演出。1924年,在D.范朋克主演的神话片《巴格达窃贼》中扮演蒙古女奴一角而成名。1961年初,因心脏病发作去世。蒋英,“**之父”钱学森的夫人。2012年2月5日上午11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严仁美,民国名媛,生于显赫的大家族。她最初嫁与苏州少爷马冠良,因无法忍受马冠良生活出轨毅然提出离婚。后来嫁与世代在沪经商的李氏家族的李祖敏,婚后夫妻恩爱一生。黄蕙兰,1893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外交家顾维钧第三任妻子,南洋富商黄仲涵之女。1904年负笈美国,1920年与顾维钧结为连理,生子裕昌、福昌。1956年离异。晚年隐居在纽约曼哈顿,1993年12月辞世。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孟小冬,北平宛平(今北京)人,梨园世家出身,人称"冬皇"的孟小冬。是京剧*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传人之一。孟小冬一生坎坷,1977年在台湾去世。潘素,*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苏苏州人。当代女画家。董竹君,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民窟里,在她12岁那年,迫于生计,沦为青楼卖唱女。她周旋于上海警备司令杨虎、黄金荣、杜月笙等权贵们之间,依靠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勇气,创立起了锦江菜馆和锦江茶室。1949年后,又在人民*的帮助支持下,创立了上海*家可以接待国宾的锦江饭店。1997年的12月6日,董竹君安然去世,终年97岁。宋庆龄,是已故*革命家及*民国国父孙中山的第二任妻子。1927年11月1日,宋庆龄等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1938年6月14日,宋庆龄在香港发起成立保卫*同盟。1981年5月16日,*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宋庆龄“*名誉主席”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宋庆龄在其北京寓所病逝,享年88岁。周璇,1920年8月1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电影演员、歌唱家。唐瑛,民国名媛,其父唐乃安曾留学德国,是沪上名医。1935年秋,唐瑛在卡尔等大剧院用英语演出整部《王宝钏》。唐瑛花信年华嫁给了沪上豪商李云书的公子李祖法,婚后夫妻性格不合,于1937年离异。不久之后,嫁给*的留学生之父容闳的侄子容显麟。1948年唐瑛去了香港,后来移民去了美国。1986年在美国纽约病逝。张爱玲,*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赵一荻,又名绮霞,乳名香笙,出生在香港,张学良第二任妻子,人称赵四小姐。赵一荻陪伴张学良72年,是*现代史上的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夏梦,祖籍江苏苏州,香港电影演员及制片人。阮玲玉,原名阮凤根,*无声电影时期影星之一,代表*无声电影时期表演艺术*水平,在民国时期的影坛地位仅次于影后胡蝶。胡蝶,原名胡瑞华,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民国*美女,*早期最*的女演员,横跨*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电影皇后,被誉为"*的葛利泰· 嘉宝"。上官云珠,江苏江阴长泾镇人。原名韦均荦,字超群,家中排行第五,小名亚弟,又名韦亚君。**电影表演艺术家。陆小曼,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画院专业画师。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医院逝世,享年63岁。文章来源:那些珍贵老照片(微信公众号)
3.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你怎么看?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也是近代*历史上的*批官派留学生。自晚清起,*人出国留学就渐成潮流。而且,留学潮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它改变了*,也影响了*。下面说几个影响*的民国时期留学生 胡适 1910年8月16日,一名年仅20岁的*青年从上海坐船启程,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奔赴美国的旅程。同船的旅客谁也不会想到,7年之后,这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声名远播,从此,“胡适”的名字享誉*。胡适于当年7月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留美官费”又称“留美国赔款官费”),再此之前胡适可谓是上海滩一名浪荡的纨绔子弟,9月进入康乃尔*,选读的是康奈尔*的强势专业农科。时逢*内忧外患之际,胡适等*留学生肩负着救国自强的重任。留学于胡适而言,绝不仅仅是学问和知识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寻求改变*命运的思想与出路。而后他也做到了这一点——成为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陈衡哲1914年考入*学堂留学生班,成为公费留美的女*生之一。留美期间,先在纽约瓦沙女子*攻读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18年获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继续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同样也在1920年回国担任北京**位女教授(同时也是*位女教授),随后便与任鸿隽成婚。后人常说,使陈衡哲改变独身主义的原因与任鸿隽说的一句话有相当大的关系:“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看到任鸿隽的这句表白,放到当代来说也是很可以了!陈衡哲在教育这方面有很突出的才能,培养了一大批民国才女,可以说没有陈衡哲的引导,就没有人才辈出、绚丽多彩的民国才女这一群体,因此陈衡哲被誉为“才女之母”。 林徽因 1924年,林徽因考上半官费留学,与梁思成相伴赴美,共同报考美国宾尼法尼亚*建筑系。当时的*,还是一个闭关自守的落后*,国内的建筑业长期停滞不前,林徽因和梁思成去美国学建筑,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梁思成之所以会选择建筑专业,也是受于林徽因的的影响。两人到美国之后,因当时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学生,所以林徽因没能如愿去建筑系学习,报考了美术系。因男友梁思成在建筑系进修,林徽便趁机旁听建筑课程。如今,大家都知道林徽因在文学上的出众才华,却并不了解她在艺术界所做的三件大事:一、参与*国徽的设计;二、改造传统的景泰蓝工艺;三、参与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除此之外,林徽因还是*历史上*位女建筑学家!最喜欢她的一句话:“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不得不说,林徽因真的是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