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多么富裕的家庭,花钱的时候都是要考虑再三的,学生选择学校的时候尽量选择公办的学校,这样学历也是有的,优惠的政策也比较多,你学习起来也更有安全感,一个好的学校文化也是会影响人的。
学校简介
曲靖农业学校建校49年来,全面贯彻党和*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紧贴曲靖市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定位发展坐标,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以农为主,综合发展,确立"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管理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注活力、以科研塑品牌、以改革促发展"的办学思路。
推行让学生三阶段自愿选择专业大类和专业方向,多层次、多渠道分流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形象工程,按照"宽口径、多方向、强技能、重特色"的教育模式,为地方经济培养实践型人才。努力实现让学生"学有所成、升学有道、就业有路、创业有方"的办学宗旨。
为全省培养和输送了各类人才2万6千余名,分布于全省各地,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绝大多数都是农业战线的骨干力量。
曲靖农业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位于珠江源头--曲靖市麒麟区的中心位置。
学校创建于1956年3月20日,校园占地面积53172平方米,实验实习农场占地面积81234平方米。
办学特色
我校的办学治校特色日益突出,2004年晋升为国 家 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曾荣获省级"文明学校、文明单位、依法治省示范单位试点工作先进集体"、*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科研兴教先进单位"、*重点课题"优 秀科研学校"、*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先进单位、"亚洲博鳌•*较具综合实力百强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社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 秀学校奖"、*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等一系列殊荣。
【招生报名】
1、普通中专招收省内、省外、应届、往届、初 中、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及同等学历以上毕业生。
2、"三校生"高考班招收应往届、初 中、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及同等学历以上毕业生。
3、五年制大专招收今年参加云南省中考(学业水平考试)的初 中毕业生。
4、报名时间:考生于即日起开始报名---开学结束终止,计划内招生,名额有限,报完即止。
5、报名方式:打电话、QQ咨询报名、填报志愿、网上报名、也可发送手机短信、来信或直接到招生办咨询报名。
6、根据省教育厅"按志愿投档录-取"的规定,为确保顺利录-取,请报考我校的考生在《云南省初 中毕业生升学志愿表》相应批次(普通中专)第 一志愿填报我校。
就业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推荐就业工作,自1999年起,先后与广州、东莞、深圳、肇庆、上海、苏州工业园、昆明、曲靖等地人才市场和部分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才供送关系,实施"订单培养"。
新生入学时即可与学校签订推荐就业协议,积极推行"优良品德+突出技能=理想职业"的推荐就业模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就业和跟踪服务体系,为学生就业提供全程服务。
在职业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今天,学校党委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努力扮演好职业教育的角色,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认真经营"办学思想、师资力量、质量和品牌、校园文化、教育资源、学校形象",构筑职业教育管理新体系,打造*级重点职业名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校区
投资亿元、建筑面积12万余平米外观雄伟、内装实用、功能齐全、设施现代、环境优美的曲靖农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已经建设完成,于2009年9月17日举行隆重的新校区入驻仪式。
新校区的建设完成及入驻启用将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空间,对推动曲靖职业教育大发展必将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师资力量
好学校必有好班子。历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勇于开拓、锐意进取,贯彻"服务教师成长、服务学生成才、服务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把方向、揽全局、抓思想、建队伍、促党建"为总要求,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人才培养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发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把党支部建在学部、党小组建在教研室,推行 "三示范"(全体党员创建党员示范岗、党员班主任创建党员示范班、党员教师创建党员示范课)和"四引领"(全体党员用思想引领提高广大教师思想政治修养、用作风引领提高广大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用专业引领提高广大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用创新引领增强广大教师创先争优意识)创建,构建了"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养"机制。团结带领教职员工,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思路,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推动学校可持续高质量向前发展。
好学校必有好队伍。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步建成了一支专业技能过硬、创新意识强烈、师德师风高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93人,其中专任教师499人,*级、省级*教师各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4人, 5名教师享受省、市*特殊津贴,3名专业教师获省级教学*称号,硕士研究生56人,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96人,中级职称37人,双师型教师261人。